求医网手機版

我国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20年来逐渐上升

2023-07-30 08:10:32 來源: 求医网 作者:求医网

  

求医网信息

特应性皮炎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重大。 近20年来我国特应性皮炎患病率逐渐上升。 为了规范特应性皮炎的诊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于2008年制定了我国第一版特应性皮炎诊治指南。发病机制、治疗理念、治疗方法和药物的变化。 为此,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和特应性皮炎协作研究中心的专家对2008年版指南进行了修订,希望能帮助我国皮肤科医生学习并应用于临床。 本指南非强制性,今后将不断补充和修订。

特应性皮炎 (AD) 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 患者常出现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该病通常在婴儿期开始,约 50% 的患者在一岁之前发病。 在发达国家,该病在儿童中的患病率可高达10%~20%。 在我国,近20年来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逐渐上升。 1998年,学龄青少年(6-20岁)总患病率为0.70%[1]。 2002年,10个城市学龄前儿童(1~7岁)患病率为2.78%[2],而上海2012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6岁儿童患病率为8.3%(男性为 8.5%,女性为 8.2%)。 显着高于农村地区(10.2% vs. 4.6%)[3]。

一、病因病机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4]。 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有过敏性疾病史的,患此病的概率明显增加。 遗传因素主要影响皮肤屏障功能和免疫平衡。 该病患者常存在主要由Th2介导的免疫学异常,也可能存在皮肤屏障功能减弱或破坏,如表皮丝聚蛋白减少或缺失; 环境因素包括环境改变、生活方式改变、过度清洗、传染源等以及过敏原等。此外,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发挥作用。 4-5]。

特应性皮炎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一般认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由于过敏原的进入和微生物定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马拉色菌),形成异常的皮肤免疫反应和炎症,引起皮疹和瘙痒,同时抓挠和过度洗涤,不良刺激可进一步加重皮肤炎症。 特应性皮炎的异常免疫反应涉及多个环节,如朗格汉斯细胞和皮肤树突状细胞对过敏原的呈递、Th2型免疫反应异常、调节性T细胞功能障碍以及IgE产生过多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等。 此外,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也参与炎症反应。 神经内分泌异常等非免疫因素也可能参与皮肤炎症的发生和发展[4-6]。

2.临床表现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炎、严重瘙痒。 绝大多数疾病首先发生在婴儿和幼儿中,有些可发生在儿童和成人中。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和成年期三个阶段。 婴儿期(出生至2岁):表现为婴儿湿疹,多分布于双颊、额头和头皮,皮疹可干燥或渗出。 童年期(2~12岁):大多从婴儿期开始发展,也可能在婴儿期不发生。 多发生于肘窝、腘窝、小腿伸侧。 主要表现为亚急性和慢性皮炎。 皮疹常干燥肥厚,有明显苔藓样变。 青春期及成年期(12岁以上):皮损与儿童时期相似,以亚急性和慢性皮炎为主,好发于肘窝、腘窝、颈前等处,也可发生在躯干、四肢、面部、手背,大多为干燥、肥厚性皮炎皮损,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痒疹样皮疹。

特应性皮炎患者有一些有助于疾病诊断的特征性表现,包括皮肤干燥、鱼鳞病、毛周角化症、掌纹、眼睑湿疹、手部湿疹、乳头湿疹、盘状湿疹、汗疱疹、唇炎、复发性结膜炎、眶下皱纹、眶周暗晕、脸色苍白、颈部皱纹、鼻下和耳下皱纹、皮肤白痕、出汗时瘙痒、对羊毛敏感等。 此外,部分患者还患有其他特应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也有部分患者对外来蛋白质有明显过敏反应,如某些食物蛋白质(肉、蛋、奶、坚果等)、尘螨、屋尘螨等。尘螨等)过敏。 这些特征对于特应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约40%~80%的患者有家族过敏史,如家族成员中有特应性​​皮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 家族史询问对于特应性皮炎的诊断非常重要。 部分患者,尤其是严重特应性皮炎患者,可出现血清总IgE升高,约40%~60%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这往往与疾病活动性有关。 经过有效治疗后可以很快恢复正常。

根据是否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特应性皮炎可分为单纯型和混合型。 单纯型分为内源型和外源型。 外源型患者血清总IgE水平升高,特异性IgE水平升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而内源型患者上述变化不明显或不存在。 内源性特应性皮炎易漏诊,应引起重视。

观察危重病人病情的最佳方法是_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首先观察_病情观察和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

3. 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

如果患者出现慢性对称性湿疹样皮炎,应怀疑特应性皮炎的可能,建议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总IgE、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吸入性过敏原、食物过敏原和贴剂测试。 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应根据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家族史和实验室检查证据。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异质性疾病,表现多样,诊断需要一定的标准。 目前国外常用的诊断标准有Rajka标准[7]和标准[8],我国康克非[9]也提出了诊断标准。 综合分析表明,该诊断标准简单易行,特异性和敏感性与Rajka标准相似,适合我国当前临床实践的需要,故本指南推荐使用其。

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标准[8]:

主要标准:瘙痒。

次要标准:

屈侧皮炎湿疹病史,包括肘窝、腘窝、前踝、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疹);

有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病史(或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有特应性疾病史);

近年来有全身皮肤干燥史;

屈肌湿疹(4岁以下儿童脸颊/额头和伸肢湿疹);

2岁前发病(适用于4岁以上患者)。 确诊:主要标准+3个或更多次要标准。

表现典型的特应性皮炎诊断并不困难,但有些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 不要轻易排除特应性皮炎的诊断。 应仔细检查咨询,必要时进行长期随访。

特应性皮炎的鉴别诊断包括脂溢性皮炎、非特应性湿疹、单纯性糠疹、鱼鳞病、疥疮、副银屑病、嗜酸性皮炎、皮肤T细胞淋巴瘤、综合征、IgE综合征、-综合征、特应性皮炎样移植物抗宿主病、特应性皮炎严重程度的评估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特应性皮炎评分(+)、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分(EASI)、研究者总体评估(IGA)、瘙痒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等临床上也可采用简单易行的指标进行判断,如:轻度:皮疹面积小于5%; 中度:5%-10%,或反复出现皮疹; 重度:皮损超过体表面积的10%,或皮炎持续存在,瘙痒严重影响睡眠。 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可作为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

4. 治疗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 治疗的目的是减轻或消除临床症状,消除诱发和(或)加重因素,减少和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定期良好的治疗可以使特应性皮炎的症状完全消退或明显改善,患者可以享受正常的生活。

4.1 患者教育:

患者教育非常重要。 医生应当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疾病的性质、临床特点和注意事项。 医生和患者应建立长期、良好的医患关系,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最佳的疗效。 患者宜使用纯棉、宽松的内衣; 避免剧烈刮擦和摩擦; 注意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尽量减少居住环境中的过敏原,如勤换衣服、床单、不饲养宠物、不铺设地毯、少种植花草等; 避免饮酒和辛辣食物,避免食用致敏食物,观察食用蛋白质食物后皮炎和瘙痒是否加重。 医生还应向患者解释用药方法、预期疗效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并提醒患者定期复诊。 良好的患者教育可以显着提高疗效[10]。

4.2 基础治疗:

1、沐浴:基础皮肤护理对于特应性皮炎的治疗非常重要。 沐浴有助于去除或减少表皮污垢和微生物。 以适宜的水温(32-40℃)洗澡一次或两次,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 建议使用低敏感性、无刺激性的洁面产品,其pH值最好接近表皮的正常生理(pH在6左右)。 皮肤明显干燥的人应适当减少清洁产品的使用频率,尽量选择不含香料的清洁产品。 沐浴和擦干皮肤后应立即外用保湿剂和润肤剂[11]。

2.恢复和维持皮肤屏障功能:外用润肤剂是特应性皮炎的基本治疗方法,有助于恢复皮肤屏障功能[12-14]。 润肤剂不仅可以防止水分蒸发,还可以修复受损皮肤,减少外源不良因素的刺激,从而减少疾病发作的次数和严重程度[15]。 具有亲水性基质的润肤剂每天应至少使用两次。 沐浴后应立即使用保湿剂和润肤剂。 建议患者选择合适的润肤剂[16]。

4.3 局部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外用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是特应性皮炎的一线治疗方法。 外用激素种类较多,经济、方便,有一定疗效,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质、部位、皮损严重程度选择不同剂型和强度的激素制剂,以快速有效地控制炎症、缓解症状。 外用激素的强度一般可分为四个级别[17]。 例如,氢化可的松乳膏是弱激素,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和曲安奈德乳膏是中间激素,糠酸莫米松乳膏是弱激素。 对于强效激素,卤米松和氯倍他索乳膏是超强效激素。 一般初始治疗应选择足够强度(强效或超强效)的制剂,以便在几天内迅速控制炎症,通常每天两次,炎症控制后逐渐过渡到中弱激素或钙调神经磷酸酶。 磷酸酶抑制剂; 面部、颈部和皱纹处推荐使用中、弱激素,避免长期使用强激素。 可以在头皮上使用激素洗发水或酊剂。 小儿患者应尽量使用中、弱激素,或使用润肤剂适当稀释激素霜。 包疗法可用于肥厚性皮肤病变。 病情控制后,应停止包治,并逐渐减少激素的使用次数和剂量[18]。 病情急性期控制后,应逐渐过渡至维持治疗,即每周2~3次,可有效减少复发[19]。 长期、大量使用激素应注意皮肤及系统不良反应。

由于有些患者对外用糖皮质激素存在顾虑,甚至拒绝使用。 医生应耐心讲解常规用药的安全性、剂量、方法、用药频率、疗程、如何调整用药等,并应让患者了解外用药物的皮肤吸收很少(一般为1%)。 ~2%),并且系统吸收较少使患者放心并提高治疗依从性。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此类药物对T淋巴细胞有选择性抑制作用,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对特应性皮炎有较好的疗效求医网报道,多用于面部、颈部和褶皱处。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包括他克莫司软膏和吡美莫司乳膏。 吡美莫司乳膏多用于轻至中度特应性皮炎[20],他克莫司软膏用于中至重度特应性皮炎。 对于过敏性皮炎,建议儿童使用0.03%浓度,成人使用0.1%浓度。 0.1%他克莫司软膏的疗效与中、强激素相当。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可以与激素联合使用或顺序使用。 这类药物也是维持治疗的不错选择,每周可使用2~3次[21],以减少疾病的复发。 不良反应主要为局部烧灼感、刺激感,随着用药次数的增加可逐渐消失。

外用抗菌制剂:细菌、真菌定植或继发感染可诱发或加重病情,特别是有渗出性皮损的重症患者,全身或外用抗生素有利于病情控制,用药应连用1~2周。应避免长期使用。 如果怀疑或确诊病毒感染,应使用抗病毒药物。

病情观察和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_观察危重病人病情的最佳方法是_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首先观察

其他外用药:氧化锌油(膏)剂、黑豆馏油软膏等对特应性皮炎也有效,生理氯化钠溶液、1%~3%硼酸溶液等湿敷对特应性皮炎也有效。皮炎急性期的渗出物有很好的疗效,多塞平乳膏和一些非甾体抗炎药有止痒作用。

4.4 全身治疗:

抗组胺药及抗炎介质药物:对于有明显瘙痒或睡眠障碍、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合并症的患者,可以使用第一代或第二代抗组胺药,第一代抗组胺药中的组胺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瘙痒和睡眠,因为它们可以穿过血脑屏障。 其他抗过敏抗炎药包括血栓素A2抑制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肥大细胞膜稳定剂等。

全身抗感染药物:对于病情严重(特别是有渗出的)或确诊继发细菌感染的患者,可给予短期(约1周)全身抗感染药物,抗生素为红霉素、四环素或喹诺酮类药物,应尽量少用过敏性较低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磺胺类等。 合并疱疹病毒感染时,可加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

糖皮质激素:原则上尽量少用或少用这些药物。 对于病情严重且用其他药物难以控制的患者,可短期使用。 病情好转后,应及时减少剂量,直至停药。 对于比较顽固的病例,可以逐渐将激素转为免疫抑制剂或紫外线治疗。 应避免长期使用激素,以免产生激素副作用。 病情控制后不要过快减少剂量。 过快减量或停药可能会导致病情反弹。

免疫抑制剂:适用于病情严重且常规治疗难以控制的患者。 环孢素是最常用的药物。 起始剂量为2.5~3.5mg·kg-1·d-1,分2次口服,一般不超过5mg。 kg-1·d-1[22],病情控制后可逐渐减至最低维持量[23]。 环孢素起效快,一般在治疗6~8周内可使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减轻55%[24],但停药后病情容易复发[25]。 用药期间应监测血压和肾功能。 如果能监测血药浓度就更好了。 建议服药期间不要同时进行光疗。 甲氨蝶呤是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方法是每周10-15毫克,可以一次服用,也可以分两次服用。 硫唑嘌呤每日50-100mg可从小剂量开始,用药期间应密切监测血象。 若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应立即停药。 使用免疫抑制剂时必须注意适应症和禁忌症,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其他:甘草酸制剂、钙剂、益生菌等可作为辅助治疗。 生物制剂可用于对常规治疗无反应的严重疾病患者。

4.5 中医:

治疗应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 中药治疗中还应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4.6 紫外线治疗:

紫外线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有效方法。 窄带紫外线(NB-UVB)和UVA1安全有效,因此使用最多。 也可以采用传统光化疗(PUVA),但要注意副作用。 光疗后应注意使用润肤剂。 6 岁以下儿童应避免全身紫外线治疗。

4.7 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医患配合及注意事项:

在特应性皮炎的诊治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医患之间的配合,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医生应重视对患者(包括其家属)的教育。 初次接诊患者时,应对患者的病史、病程、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等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治疗方案,力争短期内控制病情;

在后续的随访中观察危重病人病情的最佳方法是,医生应仔细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注意“衣、食、住、行、洗”各方面的防护,尽量避免接触诱发病情加重的因素。 反馈,不要随意停药或减药。 如果疗效不好或病情加重,医生应及时分析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 如果多次调整方案仍无效,应及时向上级医生会诊,以免延误病情。 缓解后需维持治疗,可外用皮质类固醇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每周2~3次。 由于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改进,许多特应性皮炎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随附的

分级方法:A/5+7B/2+C。其中,A为皮损面积:成人头颈及上肢9%,躯干前后13.5%,22.5%下肢; 14岁以下儿童头颈部和上肢9%,背部和下肢18%; 2岁以下儿童头颈17%,上肢9%,躯干前后18%,下肢12%; 1%的面积为1分。 B为皮损严重程度,包括6种体征:红斑、丘疹(或)水肿、渗出(或)结痂、剥脱、苔藓样变、皮肤干燥(评估未受累皮肤)。 根据皮损严重程度,评分标准为0-3四分制评分法; C为瘙痒和睡眠障碍程度:根据最近3昼夜的平均分,对每一项进行0-10分的评分(视觉模拟评分)。 总分范围为0至103分。 临床使用时,可根据总分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0-24为轻度,25-50为中度,51-103为重度。

参与指南制定人员(按姓氏拼音排序):毕志刚、邓丹琪、杜娟、冯爱萍、顾恒、郭在培、郝飞、金江、卢冬青、卢前进、李辉、李林峰、李伟、刘彦群、刘玲玲、卢斌、卢新祥、林友坤、马林、农祥、潘猛、邱向宁、宋志强、涂彩霞、唐建平、王培光、夏继平、徐金华、肖婷、谢志强、杨慧敏、杨凌、姚志荣、姚旭、赵卞、赵明、张建中、张晓明、张利涛、张俊岭、朱连华、朱武。

查看源地址

上一篇: 燕窝的营养价值真的有那么高吗?

發佈評論:
  名字:   驗證碼:

  相关新闻
广告位
   Copyright © 2017-2018   
Copyright © 2017 求医网 www.shkeow.cn 版权所有 求医网
统计代码
'); })(); /* 360自动推送代码 */